(注:偶尔看到微信里发过这篇受访稿,转帖到这里。) 回答法国杂志Opinion Internationale撰稿人林远行就深圳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创意城市”网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设计”国际会议提出的采访问题。 问:中国有“未来城市”的概念吗? 答: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毋庸置疑,人类每个族群、每位个体都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比柏拉图“理想国”早一个世纪,中国先贤孔夫子就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同一时期的著作《礼记.考工记》也记载了“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想王城模式。 中国这三十年快速的城市化运动,其理论资源也是以可溯源到霍华德“田园城市”、勒.柯布西埃“光辉城市”等乌托邦概念的西方现在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但显然这些将城市简单功能化并以汽车为主导的理论和实践,也给中国城市带来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城市结构、空间尺度和城市生活被汽车主宰后的城市,变得臃肿、割裂、堵塞、空气污染严重,已经无法宜居和难以忍受。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也提出了宜居、绿色、低炭、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同时也有少数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探索中国“未来城市”的概念,比如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这二十来年一直倡导的“山水城市”;中国建设部官员城市学者仇保兴提出有别于汽车主导(A模式)和消极环保的(B模式)的、希望能兼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中国城镇化的C模式;中国地产商冯伦提出“立体城市”以探索新的城市高密度开发模式;等等。 这次在UNESCO创新城市会议上分享的绿色智能的“多地面城市”MGC (Multiple Ground City) 概念,是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SCD (Shenzhen Center for Design) 通过系列工作坊和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平台,为位于深圳西北的绿色光明新城门户区提出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开发模式,通过将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各种规模和速度的空中轨车、自行车、步行)、市政设施系统及城市生活层抬离地面,以避免传统的、汽车道路主导的、依赖地面及地下开发的几通一平开发模式,在实施那怕是绿色低炭规划时,对自然土地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多地面城市”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自然系统能否与城市开发共生共荣?或者更进一步,人类可否将已经占据和破坏多少年的地面,尽可能地返还一些给自然万物?
多地面城市与深圳创新:2014年参加UNISCO国际会议的一次受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