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与走路
关于走路的名言,如“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又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当下深圳城市里,恐怕要改成“城里本有路,走的车多了,人也就无路可走”,或者“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两者情形,分别有不可行走的深南路和人车冲突强烈的华强北路可以作为例证。
作为华强北片区的居民,我亲历华强北从工业区干道到商业大道的各阶段变化,觉得好几次的环境整治立面改造都没有触及华强北的焦点矛盾:节假日尤其汹涌的人流与无法取消的交通主干道车流的冲突。
既然让谁无路可走都是不公平也不现实,那么人车平交带来的冲突,就需要立交方式来解决;既然让车离开地面往上或往下走都比人来得复杂和昂贵,那么让人上天入地来过马路就是一种理性选择;既然要双腿爬上爬下为轮子让路会让人怨声载道,那么补偿的办法就是让地道和天桥扩展成商业服务的自然延伸,让逛街行为的舒适和连贯不因过马路而中断。这就是华强北立体街道的基本逻辑,这一逻辑还基于这样的事实和感受:华强北已是世界电子元器件最集中、人流密度最高、天上地下空间拓展需求最大的街道之一;华强北电子市场间大量依靠小平板车做货物交流,极需要不用翻越车道栏杆和各种台阶地道的便捷联系通道;有一次我在华强北曼哈商场二楼,看到对面贸业百货,即时产生了从空中逛街过去的需求。
当然这个立体系统的建设需要契机,目前擅长并反复多次的交通景观综合整治及“穿衣戴帽”工程并不能容纳这种系统思维。五年前听到区政府在支持发展商开发华强北地下街时,我就想得赶快借这个机会系统解决华强北的问题而不只是修一个孤立的黑匣子作地下街,所以修地下街同时要顺便修地下共同管沟为华强北市政升级扩容、让地下街连接两侧建筑地下并通过下沉花园引入阳光空气和人流、将通风口出入口电梯亭等地面设施与公交候车亭书报亭小吃摊贩整合成设施/商业廊、由设施/商业廊衍生成二层过街和商业系统……这一想法得到张永和的肯定,他关注到的是通过设施/商业廊将超宽大街缩小对当下中国城市超尺度空间的积极意义,因而坚持在首届双年展上展览,并推荐参加了07年伦敦V&A博物馆举行的“创意中国”展。
随着地铁的加密,华强北地下日益宝贵,市政府终于将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提上议程。尽管有了以上设想,仍然需要更具体的设计,于是规划部门组织了华强北立体街道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因为是开放的竞赛,邀请和没邀请的都有参加,交了十四个方案。四月十八十九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规划学院院长王才强任评委主席,带领崔恺、严迅奇、FOA合伙人Alejandro Zaerapolo、朱荣远、日本设计的冈田荣二、赵晓东、规划局徐荣、福田建设局罗允群八位评委,以及港大杜鹃、港中大廖维武、交通中心李锋、市政院王立新等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评选。
在喧哗与夺目的第一印象之下,褪尽渲染之图文故事,所有方案的对策建议都可以还原到街道剖面上。这个竞赛实质就是华强北街道因地下开发而展开的重点改进行走条件的断面竞赛。在很多选手由于华强北的复杂多样而兴奋地畅想各种道路和建筑的改造开发时,评委比大多数选手都更准确地把握了题目的实质,在第一天就将很多提出下沉/阻断华强北汽车交通和有些跑题的方案给淘汰了(如港大城市设计工作室要在街区开辟螺旋道路、日本GK将人流架到15米高空上行走、局内设计把车道下沉后的地面空间变成集装箱的狂欢、兴趣点在城市形态和密度的MVRDV则对华强北路一断了之、南沙原创通过分析认为需要的是在街口竖立有电插头鼻子的大象标志而不是空中步道……)
第二天针对选出的六家进行终评前,评委又进行了研讨。评委主席评价华强北基本是正确的it’s almost right,评委总的倾向于华强北改造及地下开发要谨慎,项目建设对街道运作的影响要降为最小,认为这轮竞赛方案都没有可以马上实施的,建议第一名空缺。最后投票结果,非常建筑2号方案(通过盖板将华强北变成5条立体街道)和筑博+work的6号方案(将6个过街节点放大夸张成6个蘑菇/灯笼型的标志建筑跨骑在道路中间)并列第二,都市实践+深规院8号方案(着重在华强北路以外通过空中街道来加强基础设施疏导)第三。